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如何计算被盗手持式移动电话机价值的批复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26 18:24:15  浏览:855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如何计算被盗手持式移动电话机价值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如何计算被盗手持式移动电话机价值的批复
1993年6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

北京市人民检察院:你院京检字〔1992〕191号文《关于如何计算被盗手持式移动电话机数额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盗窃数额是指行为人实施盗窃行为已窃取的公私财物的金额。计算被盗手持移动电话机(即“大哥大”)的价值,只能计算其本身被盗时的实际价值,不包括进网费、频率占用费及预收电话费。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惠州市旅游船舶经营与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广东省惠州市人民政府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府直属有关单位:
  现将《惠州市旅游船舶经营与安全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执行中有何问题和建议,请迳向市交通局反映。

                                           二OO四年四月一日

惠州市旅游船舶经营与安全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条 为了加强旅游船舶经营与安全管理,维护水上旅游运输秩序,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水域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国内船舶运输经营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惠州市的实际,制定本暂行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在惠州市辖区内沿海和内河从事经营性活动的旅游船舶和其所有人、经营人,以及与之有关的活动。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旅游船舶经营管理工作和本规定的实施,维护旅游船舶经营企业的合法经营。惠州海事部门负责旅游船舶水上交通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
海洋与渔业、旅游、工商、公安边防、港务管理等主管部门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做好旅游船舶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四条 经营旅游船舶的单位必须具有经营水上客运资质,没有经营资质的单位或个人,不得建造、购买旅游船舶从事经营活动。
  第五条 经营旅游船舶应符合交通部颁发的《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等法规规定的如下资质条件:
(一)经营旅游船舶运输的,应取得企业法人资格;
(二)应有满足经营需要和安全管理要求的组织机构,以及固定的办公场所;
  按国家规定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应按规定建立并实施安全管理体系;
  (三)经营旅游船舶的公司应具备一定的熟悉水上旅客运输的专职管理人员;
  (四)经营旅游船舶的公司应拥有与经营区域范围、船舶种类相适应的船舶;
  (五)经营旅游船舶的公司应具备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须的服务设施;
  (六)制定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计划,以确保船舶航行及旅客安全。
  (七)为旅游船舶及船上工作人员购买了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
  第六条 申请旅游船舶经营资质的企业,应按照交通部《国内船舶运输经营资质管理规定》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申请书;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组织机构设置,管理人员配备、企业基本管理制度);
  (三)企业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及其复印件;
  (四)《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其复印件;
  (五)《船舶检验证书》、《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船舶国籍证书》或《光船租赁登记证书》、《临时船舶国籍证书》及其复印件;
  (六)主要管理人员身份证、资历、培训证书、从业资格证书、劳动合同(筹建的,提供意向书)、《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申请开业提供)及其复印件;
  (七)申请企业、主要股东资历、银行或资产评估机构出具的资信证明文件或其他能说明股东投资情况的文件;
  (八)国家规定需要建立安全管理体系的应提供“符合证明”或“临时符合证明”证书及其复印件;
  (九)船舶靠泊、旅客上下船所必需的服务设施的证明文件。
  上述资料中,企业筹建的应提交第(一)至第(三)项、第(六)项、第(七)项、第(九)项的申报材料;企业开业的,应提交第(一)项、第(四)至第(九)项的申报材料和筹建批准文件。
  企业的经营资质由交通主管部门管理和审批,批准件同时抄送海事部门和旅游主管部门。
  第七条 市政府根据市场需求,对旅游船舶的投放额度实行宏观调控;对旅游船舶经营权实行有偿使用,并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提供给具有经营水上客运资质的企业经营。
  第八条 中标取得旅游船舶经营权的企业,应按照与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签订的经营合同约定的投入经营时间、安全要求及建造购买旅游船舶的船型购建船舶,并办好相关营运手续后投入运营。
  对不按合同约定建购船舶或经营运输中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等的,由市交通主管部门无偿收回其经营权。
  第九条 旅游船舶经营权公开招标投标的具体办法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
第十条 中标企业在国内建造旅游船舶的,必须事先取得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的批文(非经营性的除外,下同),并提供船舶设计图纸,经船舶检验部门审核后,方可实施。
在境外(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下同)地区建造、购置旅游船舶,应按国家规定具备进口批文,并按规定到海关办理进口关税等手续。
第十一条 中标企业在国内建造的旅游船舶,凭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文、船舶建造合同、交接船舶协议、发票等,到海事部门办理船舶登记。
在国内购置的旅游船舶,除应提供船舶买卖合同、交接船协议外,还须提供原船籍港海事部门签发的《船舶注销登记证明书》和原船籍港转移的船舶登记档案办理船舶登记。
在境外购买的旅游船舶,凭境外买卖合同、完税资料等办理船舶登记。
第十二条 禁止从境外购买无具体建造日期的旅游船舶进口。
第十三条 旅游船舶在办理船舶所有权登记后,应按规定提供经审核的设计图纸和技术文件,向船舶检验部门申请船舶检验;经检验合格,持有船舶检验证书。
经检验合格的旅游船舶,可向海事部门申请国籍登记,取得船舶国籍证书。
第十四条 旅游船舶必须按规定配备船员,船长、轮机长、驾驶员、轮机员、无线电操作员必须经过海事部门考试,持有合格的职务适任证书。
第十五条 经营性旅游船舶应当持有交通主管部门核发的《船舶营业运输证》,船舶检验部门核发的《船舶检验证书》等;沿海的旅游船舶还应到公安边防部门办理出海船舶户口薄、出海船民证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
第十六条 旅游船舶应当按规定配备救生、消防、防污染设备,并使这些设备处于正常使用状态。
第十七条 旅游船舶在旅游活动中,必须按船舶检验部门核定的乘客定额载客,不得超载;必须按《船舶检验证书》和《船舶最低安全配员证书》核定的航区航行,不得超越航区航行。
第十八条 禁止已经达到国家规定强制报废年限的船舶从事旅游经营活动。
第十九条 禁止未取得相应船舶证书和经营资质条件的摩托艇从事载客经营活动。
  第二十条 禁止旅游船舶向水体排放含油污水、生活垃圾和其他固体废弃物。
第二十一条 从事旅游船舶修造的单位,必须是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和船舶检验部门认可的船舶修造厂。
  第二十二条 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海事或交通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第十二条、第十八条规定的,由市、县(区)人民政府组织交通、海事、公安边防、工商等部门依照相关法律进行处罚。
  第二十四条 交通、海事、工商、公安边防、港务管理等部门应建立健全严格的协调配合机制,依法加强对旅游船舶的管理和监督检查,保护合法经营,打击或取缔非法经营,创造和维护良好的旅游船舶经营秩序。
  第二十五条 渔船从事休闲渔业经营活动按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进行规范和管理。
  第二十六条 本规定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旅游船舶是指依法批准并取得经营资质条件,向旅游旅客提供出海观光、上海岛观景和观看沿河两岸风光等水上载客服务,并收取游客服务费的船舶;
(二)具有资质的公司是指依法登记、经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可从事水上客运和旅游经营活动的法人。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

福州市预防和查处窃电行为条例

福建省福州市人大常委会


福州市预防和查处窃电行为条例


(2004年8月31日福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知
2004年12月3日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批准)

第一条 为了预防和查处窃电行为,维护供用电秩序,保护电网安全运行,保障供电企业和用户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的窃电行为是指以非法占用电能为目的,采用隐蔽或者其他手段不计量或者少计量电能、电费的用电行为:
(一)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或者其他用户的用电设施上擅自接线用电;
(二)绕越法定的用电计量装置用电;
(三)伪造或者开启法定或者授权的计量检定机构加封的用电计量装置封印用电;
(四)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用电;
(五)故意使用电计量装置计量不准确或者失效;
(六)实行分时段电价计费的用户非法改变分时计价装置用电;
(七)采用其他方法非法用电能的。
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供电监督管理,预防和查处窃电行为。
公安、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依法维护用电秩序,预防和查处窃电行为。
第四条 供电企业和用户应当根据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签订供用电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第五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窃电,不得教唆、胁迫、指使他人窃电,不得生产、销售或者使用窃电装置。
鼓励和保护单位、个人举报窃电或者生产、销售、提供窃电装置行为。对举报者,应当给予保密,经查证举报属实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给予奖励。
第六条 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查处窃电行为时,有权向供电企业或者用户了解情况,查阅有关资料,对供用电设备进行检查。
第七条 供电企业应当加强管理,定期或者不定期地进行用电安全检查;加强防范窃电技术的研究开发,采用和推广防范窃电的技术和设备。
用户发现用电计量装置损坏、丢失或者发生故障的,应当及时告知供电企业,供电企业应当依法及时处理。
第八条 供电企业的用电检查人员对供用电设施进行用电安全检查时,不得少于二人,并且应当出示《用电检查证》。用户应当配合检查,提供方便。
第九条 供电企业在检查中发现用户有窃电嫌疑的,可以提请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调查处理或者向公安机关报案。
用电检查人员发现窃电行为,有权当场制止和保护现场,并且制作用电检查记录,收集保存证据。
第十条 供电企业经现场检查有证据确认用户窃电,为制止窃电行为依法中断供电的,应当符合下列要求:
(一)予以事先通知;
(二)采取了防范设备重大损失、人身伤害的措施;
(三)不影响社会公共利益或者社会公共安全;
(四)不影响其他用户正常用电。
供电企业应当在中断供电后两个工作日内向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用户对供电企业以窃电为由中断供电有异议的,可以向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投诉。受理投诉的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在三日内作出是否恢复供电的决定。
第十一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电企业应当在二十四小时内恢复供电:
(一)被中断供电的用户停止窃电行为并承担了相应的经济责任;
(二)被中断供电的用户依法提供了适当的担保;
(三)电力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恢复供电决定的。
第十二条 电力行政主管部门对有列情形之一的窃电案件,应当受理,并指派电力监督检查人员调查:
(一)用户报告的;
(二)单位和个人举报的;
(三)供电企业提请调查处理的;
(四)其他部门移送的。
电力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三日内作出是否立案的决定。
第十三条 电力行政部门对窃电案件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按下列规定作出处理:
(一)对不能认定窃电行为的,予以撤销;
(二)对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三)构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处理。
第十四条 窃电量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在供电企业的供电设施上擅自接线或者绕越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用电的,按照用电设备额定容量乘以实际窃电时间计算确定。
(二)以故意损坏供电企业用电计量装置方式窃电的,按照用户接入电源的用电设备容量乘以实际窃电时间计算确定。
(三)以其他方式窃电的,按照计费电能表额定电流值(对供电企业装有限流器的,按限流器整定电流值)所对应的容量乘以实际窃电时间计算确定。
第十五条 用户接入电源的用电设备容量无法确定并且用电计量装置受到破坏的,窃电量按照下列方法确定:
(一)按照同类产品正常用电的单耗与产品产量相乘计算用电量,加上其他辅助用电量后与抄见电量对比的差额计算确定。
(二)在总表内部窃电的,窃电量以各分表电量之和减去抄见电量的差额计算确定。
(三)按照历史上正常月份用电量与窃电后抄见电量的差额,并且根据实际用电变化计算确定。
第十六条 实际窃电时间无法查明,并且窃电用户也无法证明窃电时间的,窃电日数至少以一百八十天计算,最长不超过二年。窃电时间以发现窃电之日起向前推算。
每日窃电时间,照明用户按照六小时计算;其他电力用户按照十二小时计算。
第十七条 窃电金额按照窃电量与窃电时间内的当地电力销售价格(含国家允许征收的各种电费附加)相乘计算后认定。
实施分时电价的用户,如果不能确定窃电时段,电力销售价格按照平时段电价计算。
实行分时电价的用户,以改变分时计价时段窃电的,窃电金额按照改变时段的用电量乘以最高时段的电价来计算。
第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窃电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追缴电费并处应交电费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九条 教唆、指使、胁迫或者协助或者帮助他人窃电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予以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行政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违反治安管理条例的,由公安机关予以治安处罚;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予以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条 生产、销售窃电装置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因窃电造成供电企业供电设施损坏、其他用户停电或者导致他人人身安全受到侵害、财产损失的,窃电者应当停止侵害,赔偿损失;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供电企业未按规定对用户中断用电的,由电力行政管理部门责令其改正,给予警告,并处在停电时间内用户可能用电量电费的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给用户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三条 电力行政执法人员在预防和查处窃电工作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给国家、企业或者用户造成损失的;
(二)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窃电提供条件的。
第二十四条 电力行政管理部门、供电企业对窃电行为认定错误的,应当及时纠正,给当事人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第二十五条 本条例自2005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