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30 13:33:02  浏览:8372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湖北省黄冈市人民政府


黄冈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黄冈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黄政发〔2008〕7号



黄州区人民政府,黄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市直各部门:
  《黄冈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已经2008年2月26日市政府第2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〇〇八年二月二十八日


黄冈市区户外广告设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户外广告的管理,美化城市环境,培育广告市场,促进户外广告业的健康发展,保护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和《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黄冈市区范围内从事户外广告设置经营管理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凡在市区户外公共场所以文字、绘画、图形及其他表达方式,利用公有、自有或他人所有的建(构)筑物、场地、空间等设置广告牌、指示牌、灯箱、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牌)、电子翻板装置、实物模型、布幅(横、吊、巨幅、刀旗)、交通工具(车、船)、人工飞行物等媒介和其他形式设置、悬挂发布户外广告的广告主和广告经营者、发布者,应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 本办法所称户外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城市设施和空间直接或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服务的商业广告。
  本办法所称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户外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
  本办法所称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广告主委托为其提供户外广告设计、制作、代理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
  本办法所称广告设置者,是指受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委托制作、发布、设置户外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自行设置户外广告的,也属于广告设置者。
  第五条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是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行政管理工作。工商、规划等部门根据法定职责,协助做好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相关工作。
  市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户外广告经营资格及其广告内容的审查、登记和监管工作。
  市规划部门负责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专业规划的编制,户外广告设施的选址和设计方案的审查工作。
  市城建监察机构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委托,查处违反户外广告设置管理、影响城市市容的单位和个人。
  市城市建设投资管理中心负责户外广告设置的经营工作,具体实施由市城市建设投资管理中心委托城建监察机构组织户外广告设置的公开招标、拍卖工作,其招标、拍卖户外广告设置权的收入全部缴入市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专户统一管理。
  利用大型氢气球和飞艇悬挂广告的,应当到气象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第二章 城市设置户外广告的审批

  第六条 城市道路、公共用地、公共绿化用地、广场、公共设施、公用建筑、城市空间属城市广告设置的公共资源。
  临街单位、个人建(构)筑物的户外广告设置属城市管理资源。
  第七条 需要取得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的法人或个人,应当按有关程序申报和办理行政审批手续。
  户外广告设置占用城市公共资源的,应当经过公开竞标、竞拍获取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
户外广告占用城市管理资源的,必须经行政审批后,采用邀标、竞标或竞争性谈判获取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户外广告设置使用城市管理资源的,应与其产权所有人签订使用协议。
  户外广告设置位置有偿使用收入全额纳入财政城市建设专项资金专户,用于城市建设和维护。
  第八条 办理户外广告设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户外广告设置使用书面申请;
  (二)工商行政部门审批的营业执照和广告经营许可证;
  (三)广告设计、制作、编审人员的技术职称证书或聘书;
  (四)符合法定条件的广告设计、制作方案;
  (五)经公开招标拍卖取得的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中标通知书;
  (六)户外广告场地的所有权、允许使用证明文件或者与有关所有权、允许使用单位或个人签订的使用协议书、合同书等;
  (七)有关部门出具的批准文件。
  第九条 申请及审批程序:
  (一)申请人向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填写《户外广告设置使用申请表》。
  (二)市城建监察机构对申报材料进行书面审查、现场踏勘并提出初审意见。
  (三)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初审意见进行审核,经审核同意后,在《户外广告设置使用申请表》上加盖公章,并将审核意见与申请材料一并转请相关部门审核。
  (四)相关部门审核同意并盖章后,由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审批手续,对符合户外广告设置条件的,颁发批准文件。
  应当经过公开竞标、竞拍获取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的,在颁发批准文件前,由市城建监察机构组织公开招标、招拍工作。
  第十条 户外广告的设置必须按照登记批准的时间、地点、使用性质、载体形式、规格等进行张贴、悬挂,不得擅自变更,确需变更的,应当按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变更手续。

第三章 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管理

  第十一条 取得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的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可发布户外广告。
  第十二条 广告主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发布户外广告设置必须符合城市设计和街景规划,做到整洁、安全、美观。
  第十三条 广告主发布的户外广告内容必须真实、健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等相关法规的规定。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其经营范围。
  第十四条 经登记发布的户外广告应在其右下角标明《户外广告登记证》编号和广告主或广告经营者的名称。
  第十五条 户外广告设置管理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拍卖登记档案,掌握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的出让情况,及时组织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的设置期满后的拍卖。
  第十六条 取得户外广告设置位置使用权依法设置的户外广告和经批准依法设置的临时性户外广告,设置期限届满后,设置者应当及时自行拆除;未及时拆除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依法强制拆除,所需费用由设置者承担。
  第十七条 户外广告设置者应及时对户外广告进行维修、维护、更换、拆除,保持户外广告的整齐、安全、美观。户外广告设置者发生变动的,由原设置者负责拆除户外广告;无须拆除的,由承继的设置者负责该户外广告的维修、维护、更换、拆除;有协议的,按协议执行。
  第十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设置户外广告:
  (一)国家机关、文物保护单位和风景名胜景点的建筑控制地带;
  (二)妨碍生产或者人民生活、损害城市街景、市容市貌的;
  (三)影响市政公用设施和其他公共设施安全使用的;
  (四)利用交通标志和交通安全设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
  (五)人行道宽度不足3米需占用道路的;
  (六)妨碍道路防护绿地、公共绿化的;
  (七)市人民政府禁止设置、张贴广告的设施或区域。
  第十九条 禁止在黄冈城区街道上利用过街横幅发布户外广告。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二十条 对未经批准擅自设置户外广告的,由城建监察机构依法予以拆除;设置的户外广告因画面污损、字体残缺、灯光显示不完整等影响市容市貌的,由城建监察机构责成广告设置者予以重新更换。
  第二十一条 经批准设置的公益性户外广告不得擅自改为商业性广告。擅自变更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十二条 因户外广告设施倒塌、坠落造成人身和财产损害的,户外广告设置者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及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 户外广告设置相关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对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和监督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索贿受贿、违法违规的,依照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四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的通知

四川省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巴中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巴中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的通知

巴府办发[2004]27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市商贸园管委会,市工业园管委会:
  为了进一步做好全市抗灾救灾工作,合理配置救灾资源,提高抗灾工作应急反应能力,建立高效有序的抗灾运行机制,现将《巴中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印发给你们,请各地各部门结合抗灾减灾工作实际,超前决策,防抗并举,以防为主,认真做好今年救灾应急预案的落实工作,掌握好抗御自然灾害的主动权,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特此通知
  
                二OO四年三月十九日

巴中市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

  为了切实做好新时期全市抗灾减灾工作,确保准确预报和有效预防自然灾害,及时、有序和高效地组织开展抗灾救灾,最大限度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灾区社会稳定,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要求,结合我市救灾工作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总则
  (一)工作原则: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本预案确定各级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领导作用和责任,明确政府相关部门的救灾职责,确保救灾工作做到紧密配合和衔接,共同完成救灾应急任务。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暴雨洪涝、干旱、滑坡、泥石流、森林火灾、雷电、风雹灾、病虫害等自然灾害发生后的应急反应。
  二、灾害预警和灾情报告
  (一)灾害预警。市气象、防汛、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灾害预报部门应及时发出预警,预测灾害的发生趋势及可能对特定区域内的群众生命财产造成的威胁或损失程度。洪涝灾害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发布预警;重特大森林火灾、虫灾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发布预警;地质灾害由市国土资源局发布预警;风雹雷电和强降雨等灾害性天气由市气象局发布预警;农作物病虫灾害由市农业局发布预警。
  (二)对策建议。市救灾、气象、防汛、国土资源、农业、林业等部门要根据自然灾害预测预警,及时向市政府提出应急对策、建议和措施,或者制定针对性应急方案。
  (三)灾情报告。自然灾害发生后,各级政府应逐级向上级政府报告灾害情况。区、县人民政府必须在灾情发生后6小时以内向市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初步灾情,并迅速组织力量调查核实灾情,在12小时内书面报送,24小时内上报详细灾情。若出现灾情未及时上报,应追究当地政府主要领导人责任。灾情上报要实事求是,不得虚报、瞒报。灾情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自然灾害种类,发生时间、地点、范围、程度、损失及趋势,采取的措施,生产、生活方面需要解决的问题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上报时必须报送死亡人员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和死因。
  各有关部门接到灾情报告后,应立即向政府主管领导报告,并及时派人查看灾情,核实情况,统一口径,汇总上报。根据灾害等级由各级人民政府确定救灾应急预案的启动时机。特殊情况下,上级人民政府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政府启动预案。
  三、灾害等级的划分和预案启动的条件及方式
  (一)灾害等级划分
  1、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特大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20000亩以上;
  (2)倒塌房屋1000间以上(城市多层建筑毁坏以“幢”或“万平方米”为统计口径);
  (3)因灾死亡20人(含20人)以上;
  (4)森林火灾、虫灾受害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
  (5)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社会影响极大。
  2、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重大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5000—20000亩;
  (2)倒塌房屋300—1000间;
  (3)因灾死亡10人(含10人)以上、20人以下;
  (4)森林火灾、虫灾受害面积在100公顷以上,不足1000公顷;
  (5)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社会影响很大。
  3、一次性灾害造成下列后果之一的为较大灾害:
  (1)农作物绝收面积2000—5000亩;
  (2)倒塌房屋50—300间;
  (3)因灾死亡3人以上(含3人)10人以下;
  (4)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
  4、未达到较大灾害划分标准的均为一般性灾害。
  (二)预案启动条件
  凡遇特大灾害或重大灾害,本预案实施启动,受灾的区县政府其应急预案也应同时启动。其它灾害由受灾的区县政府根据灾害情况启动应急预案。
  (三)预案启动方式
  市级预案由市人民政府颁布实施。洪涝灾害预案由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按程序实施运行;地质灾害预案由市国土资源局按程序实施运行;森林火灾、虫灾预案由市护林防火指挥部按程序实施运行。区、县应急预案由区、县人民政府颁布实施。
  四、应急反应机构
  (一)应急组织机构
  由指挥决策机构、综合协调机构和具体工作机构组成。指挥决策机构有: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等。综合协调机构:各指挥部办公室。其他重大灾害由有关部门成立临时指挥部。
  (二)救灾指挥部人员组成及职责
  1、救灾指挥部人员组成
  指挥长原则上由市人民政府市长担任,副指挥长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分管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市政府办公室、救灾办、发展计划委、经贸委、民政局、财政局、防汛办、水利局、交通局、农业局、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公安局、建设局、卫生局、教育局、气象局、安监局、粮食局、广电局、外事办、红十字会、军分区、武警巴中市支队、武警巴中市消防支队等部门和单位负责人组成。
  指挥部办公室人员分别由市政府救灾办、民政局、防汛办、林业局、国土资源局和承担主要救灾职责单位的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1)向各工作组传达指挥部工作指令并监督落实;(2)收集各工作组工作进展情况,及时向指挥部报告;(3)负责灾情和救灾工作信息发布;(4)及时收集、评估灾情,按程序向省政府及省有关部门汇报灾情和救灾工作情况;(5)协调救灾工作过程中的问题;(6)完成指挥部交办的其它工作。
  2、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市政府救灾办:承担市救灾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综合协调组织全市救灾工作。
  市民政局:申请、管理、分配救济款物;组织指导救灾捐赠;组织转移安置灾民;负责灾民倒塌房屋恢复重建的资金安排;负责市级救灾、救济物资的组织调拨和供应工作。
  市防汛办:组织、协调、指导全市防汛抢险工作;对主要河流和水库实施水的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市林业局:承担市护林防火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监督、检查全市森林防火、防虫工作;负责指导帮助灾后林业生产自救和恢复。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组织开展地质灾害调查,编制防灾预案;建立群测群防的监测体系,指导抢险救灾;负责重大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督管理。
  市气象局:组织发布天气预测、预报,及时通报灾害天气实况,提出应对建议;针对干旱、森林火灾和冰雹等灾害,由市人降办开展人工增雨灭火消雹作业,为防灾抗灾提供气象服务。
  市安监局:负责排查因灾造成的不安全隐患,对危房或危险建筑发出“危房通知书”,转移安置灾民,确保灾区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市经贸委:协调组织邮电、电信、移动、联通、电力、商业、物资、医药等骨干企业的抢险救灾工作。
  市发展计划委:安排重大救灾基建项目;负责有关方面落实项目建设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
  市财政局:负责救灾资金的筹集、拨付。
  市交通局:负责组织、指挥修复中断的国道、省道、县道;必要时实施水路的交通管制和救助打捞。
  市建设局: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计划和城市恢复重建规划方案,负责城市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建筑灾后损失调查和损失评估。
  市农业局:负责灾后农业生产损失情况的调查,指导、帮助灾后农业生产自救和恢复。
  市卫生局:负责调度卫生技术力量;组织抢救伤病员;对重大疫情、伤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疫情、疾病的发生、传播和蔓延。
  市教育局:负责转移受灾学校的人员;做好灾后学校的教育、教学组织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共同做好灾后校舍的恢复重建。
  市公安局:负责灾区的社会治安及必要时的交通管制工作。
  市粮食局:负责救灾粮调拨和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
  市广播电视局:负责灾后广播、电视系统的抢修、恢复和灾区救灾情况的宣传报道工作。
  市外事办:负责国际组织及港澳捐赠活动的协调、联络工作。
  市红十字会:负责红十字会备灾救灾工作;依法开展救灾款物的募集;独立接收、分配国外机构、国际国内红十字会和社会团体及个人捐赠的救灾款物。
  军分区:负责指挥民兵和预备役部队投入抢险救灾工作。
  武警巴中市支队:直接参与抢险救灾工作。
  武警巴中市消防支队:主要负责消防方面的抢险救灾工作。
  五、救灾准备
  (一)救援人员的组成
  紧急救援队伍主要由武警巴中市支队、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及受灾地区的干部、群众组成。特大、重大灾害发生由军分区协调指挥驻巴武警、民兵和预备役部队参加抢险救灾。市卫生局和红十字会组织医疗队参加抢救伤病员。驻巴武警部队在参加抢险救灾时,经请示上级领导同意后,可动用部分部队车、船、通讯等装备。
  (二)救援物资的储备
  紧急救援物资包括抢险物资和救助物资两大部分。抢险物资主要包括抢修水利设施、抢修道路、抢修电力、抢修通讯、抢救伤员、卫生防疫药品和其它紧急抢险所需的物资。救助物资包括粮食、方便食品、帐篷、衣被、饮用水和其它生存性救助所需的物资。救援物资由水利、交通、经贸、通信、建设、卫生、电力等部门和单位储备、筹集;救助物资由民政、粮食、供销等部门和单位负责储备、筹集。
  (三)救灾资金的筹集
  1、地方财政列支。市财政每年预算救灾预备金,区县财政也要相应预算部分救灾预备金,用于当年预算执行过程中的自然灾害救济以及难以预料的特殊开支。动用市救灾预备金时,市政府救灾办向市人民政府提出使用报告和分配方案,经市政府主管领导审批后执行。
  2、争取上级补助。根据灾害严重程度及灾情的发展,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及时向省人民政府和救灾主管部门报告灾情,争取救灾资金补助。
  六、应急反应行动
  (一)转移安置和组织
  发生突发性灾害对人的居住和生活造成威胁时,必须进行转移安置。在农村一般由乡镇政府组织实施,在城市由区县政府组织实施。安置地点应在征求国土资源部门专家意见后妥善实施。安置方式可采取投亲靠友、借住公房、搭建临时帐篷等。转移安置由政府发出通知或进行动员,并安排运输力量,按指定的路线有序转移,保证转移安置地和灾区的社会治安。同时,保障转移安置后灾民的生活,做好饮水、食品、衣物、药品的调集和发放。对转移安置灾民情况进行登记。转移安置情况及需要解决的困难要及时逐级上报。在灾区要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如火灾、疾病等。
  (二)灾情搜集、报告和发布
  灾情发生后,市、区县、乡镇要及时组织有关部门和人员核查、统计、汇总灾害损失情况,并逐级上报。加强“巴中市防灾减灾决策服务系统”网络建设,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救灾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加强各涉灾部门上报灾情信息口径的集中统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要利用各种有效交通工具深入灾区,借助有效手段对灾区实施监控。灾情发布由市救灾办、市民政局等灾害主管部门调查核实汇总后,报市救灾指挥部,待批准后向上级报告,需要向社会公布的,由市救灾指挥部统一向社会公布。
  (三)紧急救援行动
  1、协调军警进行紧急抢救、抢险工作。
  2、组织卫生系统医护人员对伤员进行紧急救治。
  3、水利、交通、电力、通信、供水、燃气、广播电视等部门和单位对毁坏的设施、道路和线路进行抢修,气象部门提供气象信息并协同人降办适时开展人工增雨消雹作业。
  4、灾区急需的救援物资,紧急状态下可采取征用或采购的办法,事后由政府有关部门结算。救灾物资的运输、经费及保管、登记、发放、使用和安全管理等,按有关规定办理。
  5、救灾捐赠的组织。根据灾区的急需情况确定捐赠物资的品种、数量,通过政府发文或新闻媒介,发动社会力量向灾区捐款捐物。民政部门和市红十字会分别按有关规定负责管理捐赠款物的接收、分配、运输和发放工作。市级重点接收兄弟市和境外的捐赠;市内各区县之间捐赠,由捐赠方直接捐给受赠方。
  (四)处理有关事务
  根据灾情,市政府领导带队赴灾区慰问和指导救灾工作,必要时可在灾区建立前线指挥部;以市政府名义向省政府报告灾情,并申请救灾资金和物资支持。重大灾情的宣传报道按有关规定办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宣传救灾工作成效和典型事迹,促进互助互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
  七、附则
  (一)预案的宣传教育和训练演习。预案制定后,要向社会进行宣传,要变为社会和群众的行动,使广大群众增强防灾减灾意识,增强救灾的时效性,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重点地区、重点部门和重要环节要进行紧急避灾、转移安置灾民、抢救伤员病员等演练。
  (二)专项救灾应急预案。涉及全市性的不同灾种救灾应急预案,分别由市级有关部门具体制定。
  (三)区县救灾应急预案。各区县要参照市级预案,结合当地实际,制定相应的救灾应急预案。

大连市二手手机交易治安管理规定

辽宁省大连市人民政府


大连市二手手机交易治安管理规定


(2009年6月19日大连市人民政府令第100号公布 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加强二手手机交易的治安管理,防止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辽宁省旧货业治安管理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的二手手机,是指进行第二次以上(含第二次)交易的手机及带有手机功能的电子产品。
  第三条 经营、兼营二手手机的单位和个人(以下统称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遵守本规定。
  第四条 市及县(市)区公安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二手手机交易的治安管理工作。
  第五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在取得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之日起十五日内,持营业执照及其复印件到经营地点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备案。
  二手手机经营者停业、歇业或者变更名称、经营地点、法定代表人、经营范围的,应当自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登记或者登记变更之日起十五日内到原备案的公安派出所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六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自备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在公安机关的指导下建立治安保卫制度和二手手机交易的查验、登记制度,安装并使用与公安机关联网的治安管理信息系统。
  第七条 经营二手手机,应当在营业执照载明的经营场所内进行,不得沿街流动从事收购、销售等交易行为。
  第八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二手手机不得进行交易:
  (一)赃物、走私或者有赃物、走私嫌疑的;
  (二)依法被查封、扣押或采取其他保全措施的;
  (三)无入网许可证的;
  (四)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禁止交易的其他情形。
  第九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对收购或者受托代销、寄售的二手手机进行查验,并详细记录其基本特征、来源和去向。
  第十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登记出售或者委托代销、寄售二手手机的单位有效证明或者个人的居民身份证;单位和个人受手机所有人委托办理出售或者代销、寄售二手手机的,还应当登记手机所有人的授权委托书或者个人的居民身份证。
  第十一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按照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规定查验、登记的信息,应当在每次交易结束后立即录入治安管理信息系统,并保存二年以上。
  二手手机经营者应当对查验、登记和录入的信息予以保密,公安、司法机关依法调阅、查询的除外。
  第十二条 二手手机经营者在交易中发现可疑人员、物品或者公安机关通报协查的人员或者赃物,应当立即向公安机关报告。
  第十三条 公安机关应当加强对二手手机经营者的治安检查,及时监控、掌握二手手机交易信息,防止收赃、销赃等违法犯罪活动的发生。
  第十四条 公安机关对有赃物、走私嫌疑的二手手机,可以依法予以扣押,并依照国家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五条 违反本规定的行为,由公安机关按照下列规定处罚:
  (一)违反本规定第五条规定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规定第七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对经营者处二千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五百元罚款;
  (三)违反本规定第八条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处罚;
  (四)违反本规定第九条、第十条、第十一条规定的,责令改正,可对经营者处二千元罚款,对直接责任人处二百元罚款。
  第十六条 二手手机交易涉及的企业注册登记、合同、价格、质量等其他交易秩序管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执行。
  第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涉及其他行政管理机关权限的,由有关行政机关依法处理。
  第十八条 本规定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